查看原文
其他

在绝壁上凿出公路后,他又带领乡亲们修了第二条路

2016-06-28 恩施发布

-◇-点击蓝字 ↑【恩施发布】关注我-◇-

精准拓展脱贫路“愚公支书”王光国(二)


道路通了,王光国又有了“心病”:如何扔掉穷帽子?


王光国还得继续带领村民修第二条路——脱贫致富路。


近些年来,店子坪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、精准扶贫措施,把一个几乎看不到希望的村庄,带上了充满信心的脱贫致富小康路。


找准产业:从“老三样”到“新三样”


“辉娃子!早点下田,把猕猴桃果疏好!”


“要得!”


6月14日大清早,王光国手提草帽,挨家挨户催促村民管理猕猴桃园。看着村民脱贫希望之果缀满枝头,王光国一脸喜悦,这更加坚定了他带领村民摘掉穷帽的信心与希望。


6月14日,王光国在猕猴桃园里电话催促村民加强果园管理。(记者刘波摄)


“打杵子、背篓,卖猪还得抬‘轿子’。“以前,路不通,我们低人一等。”如今,有形的路打通了,无形的致富之路又在哪里?


多少年来,包谷,洋芋,红苕,是店子坪人种田“老三样”,遇到天干或多雨,混个温饱都很难。2013年,王光国提出,传统农业只有向特色农业转型,才能脱贫致富。


他组织村干部、村民代表外出考察,经过反复讨论,并征求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,大家一致认为,村民脱贫主打产业应该是猕猴桃、魔芋、烤烟“新三样”。


王光国跑到县里争取到一批猕猴桃免费种苗,分发到户。但一些思想保守的村民却不愿种,有人干脆把种苗退了回来。


为说服大家,王光国带头把自家8亩田都调整出来种猕猴桃。他还专门到县城超市里买来猕猴桃果子,请大家品尝。


“这猕猴桃7块钱一斤,它好吃而且营养丰富,销路很好。如果一亩地可以产500斤,大家算算可以卖多少钱?”王光国的一席话打消了大家的顾虑。


王光国通过朋友牵线,招商引进了上海的德鑫农庄公司,在店子坪投资140多万元,租赁村民土地,建起连片猕猴桃基地。



今年,店子坪村的猕猴桃超过了500亩,到了大规模收获的第一年。


曾经笑话王光国修路的村民刘太贵,在地里摸着挂果的猕猴桃笑眯眯地说:“光国要办的事都办成了,我信他,我种了2亩猕猴桃,今年收入七八千没问题。”


如今,猕猴桃、魔芋、烤烟“新三样”已发展到800亩,“新三样”成村民致富“新门路”。


短短数年,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2360元提高到2015年的7414元,这让王光国底气十足。


精准扶贫:从实打实到不落一人


回想起几天前省委书记李鸿忠调研时的情景,王光国倍受鼓舞。


“那天李鸿忠书记来到村委会时,一下车,径直走向‘五个一批’宣传栏,察看村里精准扶贫情况。”


在村里的产业发展布局专栏前,李鸿忠书记看得仔细、听得认真。近年来,店子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由96户减少到39户,今年这39户贫困户要全部脱贫摘帽。


“李书记听后十分高兴,叮嘱我一定要在增加村民收入、实施精准扶贫上实打实地抓下去。”王光国说。


李鸿忠书记在村里老党员何培贵家,问得最多的是一家人的收入情况。


“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李书记,没想到这次他到我家里来了。”何培贵激动地说,“听说我种了两亩猕猴桃,李书记祝福我今年收入一定会更高咧。”


店子坪村在精准扶贫中,以农民增收为核心,以产业为依托,探索猕猴桃林下套种魔芋模式,新增烤烟种植,大力发展生猪养殖,主打无公害生态农产品牌。


为了能找到更好的特色农产品市场销路,在建始县法院的对口帮扶下,村里2015年在全县村级率先开通“电商”——淘实惠。


记者来到贫困户李世民家,交谈中,他对村里的帮扶感激不尽。


“要不是王书记一个劲地帮扶我们,日子过不走哒。”


李世民的爱人去世得早,自己患了脑溢血不能干体力活,老人年迈多病,孩子还在武汉上学。实施精准扶贫后,村里将他破败的木房进行了改造;养了两头猪,村支部副书记刘英帮忙喂养;帮他种上了1.5亩中药材;作为低保户,对他实施了大病救助……


像李世民这样的贫困户,村里实行因户施策,一户一策,对口帮扶。


“今年底,店子坪村将全面脱贫。我们还确立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8年要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目标。”王光国信心百倍地说。


新村建设:从土坯房到特色村寨


特色农业渐渐发展壮大,村民手头渐渐活络起来。


王光国琢磨:不能让全村人继续住着土坯房、破木房。


怎么建为好?王光国认为,既要少占耕地,又要建出特色,这就必须统筹规划。他话一出口,不少村民不乐意,担心损害自家利益。


此时,一个消息传来,建始县启动“民居改造和特色村寨”建设,只要纳入计划,政府将给予资金扶持。


王光国大喜,立即赶到县里寻求支持。


2014年,店子坪村50户纳入“民居改造和特色村寨”建设计划。新建30户,每户补助3万元;改建20户,每户补助1.5万元。


带着好政策,王光国和村级“两委”成员挨家挨户地做工作。


虽然有政府补贴,也有人不愿行动。


在民居改造中,村民刘和美就当过“钉子户”。他想在自家责任田里新建房子,而村里不让他占耕地,只许依山而建。这样炸石头就要多花三五万元,双方一时僵持不下。


2014年冬天,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,王光国号召村里的党员一齐出动,为刘和美建新房搬运材料。这一举动终于感化了他,打通了“钉子户”的“心路”,最后一户特色民居建设得到推进。


因地制宜,依山而建,白墙黑瓦、拱檐木窗的50户新居,在2014年成了店子坪村里一道风景线。


清新店子坪。


之后,民居改造继续推进。


今天,全村176户村民中,已有123户通过特色村寨建设项目完成改造。


店子坪虽然三边环河,但河水奔流在悬崖之下,“听水响,看水流,吃水贵如油”。


“以前喝的‘天河水’,下雨天,在房前屋后积蓄雨水。”现在用上自来水的村民刘太富这样调侃当年的吃水难。


“最难的是,村里有人遇红白喜事,得请人到洋芋河的峡谷下去挑水,公路没通时,两只水桶在肩头上一路摇晃,半天挑上来,只剩半桶水哒。”


近几年,王光国带着村民在山里四处探寻,找到了两处水源,终于让村民吃上卫生方便的自来水。


今天的店子坪人,正在奋力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,迈步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。


勇于担责 奋力作为
不忘初心,勇于担责。
以“愚公支书”赢得人们赞誉的王光国,先后获得“全国优秀共产党员”、“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”、“最美村官”等称号,他没有在荣誉面前沾沾自喜,没有居功自傲,没有停滞不前,没有忘记共产党人的责任,而是用共产党员执著的理想和信念,为改变村民落后的思想观念付出了很大的努力,他殚精竭虑致力于开拓村民脱贫致富的门路,彰显了当代农村基层“党支部书记”应有的作为。
古人云:“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”
榜样是旗帜,代表着方向;榜样是资源,凝聚着力量。
愿不愿、敢不敢担责,既是工作能力问题,更是政治素质、胸怀修为问题。好干部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敢于担责。
领导干部负责任、敢担当,不仅能凝聚广大党员干部的意志,更能鼓舞人民群众战胜困难和挑战的信心和决心。我们常说,党员干部要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,这“一致”中,最重要的一条,就是根据中央的精神,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,创造性及时化解各种难题、有效应对各类挑战。
王光国用实际行动,把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作为最大的责任扛在肩上,努力拓展脱贫致富门路,为全村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在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活动中,全州党员干部要把“不忘初心·永跟党走”回乡回访当作“两学一做”的重要内容,切实把王光国这个先进典型作为一面镜子,从里到外、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自己,查摆一下自己在理想信念、思想境界、素质能力、作风形象等方面的问题和不足,努力向先进典型看齐,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全国先进自治州建设中追求更大作为。(恩施日报评论员)


新闻回顾↓

这个恩施人创造了一个传奇,连省委书记都点赞他


(记者彭信琼 刘波)


来源:恩施日报/中国建始网


编辑|胡成冞

审核|邹瑜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